B体育官网高端媒体看大名丨大名多项工作引中央、省、市媒体关注在邯郸市大名县大街镇后东门口村的玉米田里,技术人员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穿梭,喷出丝丝白雾。后东门口村种植大户郑福增说,这个时期玉米植株高大,人工喷药不方便,借助植保无人机,把调配好的杀虫杀菌药剂、叶面肥混配,达到防控多种病虫害、提升玉米品质的作用。
今年河北省在玉米主产区推广了100多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由于是第一年大规模种植,各地农技人员组成“科技小分队”对混种农田进行包联。大名县龙王庙镇庙三村村民胡付国日前发现一些大豆叶片上出现孔洞,立即拍了照片发给包联农技人员。
大名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要兵涛赶到现场,发现这些洞眼主要是甜菜夜蛾、棉铃虫等虫害咬食造成,需要喷施一些低毒农药灭虫除卵,并加喷叶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弥补养分,用来保证大豆后期生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逐步进入管理关键期,我们打算进一步深入田间地头,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提前预警,争取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近日,河北大名县也发布了致大名在外老乡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此轮“奥密克戎”病毒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如您此时返大,路途中接触人员繁杂、不确定性因素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为减少返乡流动带来的传播风险,我们倡议,当前在外的大名老乡,特别是身处、海南、新疆等涉疫地区的老乡们,近期非必要不返大,为家乡疫情防控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信中写道。
“我们的‘老体’亲切、帅气、严格、有责任心!”乡村中学的操场上,晒得黝黑的孩子们兴奋地提起他们的体育老师。被孩子们称为“老体”的是张国栋——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西店校区的一名特岗体育教师。
2013年,张国栋大学毕业后,通过特岗教师考试分配到位于大名县王村乡的西店中学。9年来,他在这所离县城约30公里的偏僻农村校播撒运动的种子,带领一批批农村娃屡次包揽县级田径赛事冠亚季军,走上省、市乃至全国赛事大舞台。
黑黑瘦瘦,一米八的个头,今年33岁的张国栋从小就热爱体育。“我在大学学的是体育教育,一直想组建一支田径训练队,让更多的孩子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享受运动快乐的梦想。”
理想丰满,现实却“骨感”,回忆起第一次走进西店中学的情景,他感慨依旧。校长开车带着他一路弯弯绕绕才到学校,走进校园一瞬间,让城市长大的他惊呆了:只有200多个学生的学校里,几排尖顶的破旧瓦房就是校舍,杂草丛生的“草场”就是操场。“当时真有点打退堂鼓,但一群孩子争相围过来,带着期待的眼神好奇地问我个子咋这么高,是不是来做他们的体育老师时,我就决定留下来,为他们做点事儿。”
“那时学校不通自来水,做饭喝水都成问题,生活环境是真艰苦,但想到能组织一支田径队,这都不是事儿。”张国栋说。校长大力支持,学生家长们却犯嘀咕:跑步能跑出个啥出息?于是,他挨个登门拜访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耐心说明并保证学习训练两不误。有时一天下来,嗓子哑到说不出话才劝动几个家长勉强同意。2014年,十几个孩子终于被召至“麾下”,他的第一支田径训练队组建起来。
没有场地,张国栋和同事、学生们一起拔草搬砖平整操场;雨后土跑道没法用,他就带队员到村边未开通的公路上跑;没有训练服,他自掏腰包去采买;缺器材,他自己动手,把废旧轮胎系上绳子当阻力带,把水泥石块裹住作为杠铃。
“农村娃文化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也有更多的闪光点,吃苦耐劳、爱运动是他们的天赋。”张国栋介绍,刚开始训练时怕孩子们坚持不下来,他就建立奖励机制,谁能坚持训练一个月,就送双运动鞋。“我自己都没想到,即使哭过累过、脚上起泡,也没有一个孩子掉队,这一坚持就是8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张国栋的田径队每天要训练六个小时以上,早晨5点多的乡村田野间总能看到他们奔跑的身影。无论酷暑严冬,训练几乎从没间断。
队员马梓怡说:“训练时,张老师对我们可严了,胳膊摆的角度、两腿抬的高度,一点都不能错。”张国栋认为体育看似简单,但其实有很多门道,不科学不系统的训练很容易出现伤病。他不断从网络、书籍中了解国内外优秀教练的运动理念,结合自己掌握的运动技术,取长补短,形成一套最适合孩子们的训练方法。“我会针对每个孩子的身体条件,安排适合的项目训练和计划,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015年,张国栋首次带领三个队员参加县级中学生田径赛事,拿到了2银1铜,2017年又拿下了女子团体第一名。2018年至2019年,这支农村学校田径队在省、市、国家级田径赛事中接连获得冠亚军,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牌摆满了张国栋的办公室。队员李亚轩更是在全国第二十七届“飞跃杯”青少年锦标赛中,收获了一枚全国田径竞赛奖牌,并通过层层选拔,被河北省队录取。
训练有态度,生活有温度。除了雷打不动的训练之外,张国栋在生活中是个慈父暖男。训练队里十二三岁的学生很多家境不太好,有的还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为给他们补充营养,张国栋常常自己出钱给学生开“小灶”。“现在我都快赶上厨师了,孩子们都喜欢吃我做的饭。”
上高二的郭文蕊已跟随张国栋训练五个年头:“他把我们每个人都当作他的孩子,不仅生活上照顾,还细心地记着我们的生日,悄悄买回来蛋糕,送生日惊喜。”16岁的马腾双说:“要不是张老师,我可能就上不了学了,老师不仅教我跑步,还告诉我要树立梦想。看到很多学长学姐通过体育考入高中,上了大学,我也想跟他们一样。”
“你有三头六臂、会七十二变。您是我们最崇敬的老师。”带过四批80多名孩子,每年教师节,张国栋的案头总能收到学生们自己制作、写满寄语的小卡片。虽然每月只回两次家,亏欠家中妻儿很多,但每每看到这些,张国栋说自己很欣慰。
这两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帮扶下,西店中学更名为大名一中西店校区B体育官网,硬化了操场,铺设了塑胶跑道,体育教学条件大变样。张国栋也多次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练员”等称号。在他的影响下,大名县成立了体育名师工作室,建立了以县体校为龙头、体育名师为骨架、学校和业训点为载体的业训网络,组建了11家“体校+学校+俱乐部”的业训新模式。
目前,张国栋和孩子们正在争分夺秒备战河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他有一个小愿望,希望队员们再次冲击金牌,打破省纪录;他还有一个大愿望,希望农村的孩子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努力奔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金秋时节,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埝头乡后刘胜村的千亩红薯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四五辆专用的红薯收割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40多名村民分拣、装袋,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的红薯成熟早,能持续收40多天,从种到收,到后期的红薯加工,常年有活,算下来一年在这里能挣2万多元。”正在地里捡拾红薯的本村农民赵军芳说。
据大名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介绍,该基地采用“种植+储备+深加工+销售”的发展模式,专门引进红薯新品种及种植技术,并借助电商平台,实行线上销售与线下批发零售相结合方式,使红薯走出邯郸,销往河南、福建等地。2017年又引进红薯深加工企业,用工近200人,年产红薯干3000多吨,能消化上千亩地的红薯产量。
大名县王志强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志强说:“我们农场从2012年引进龙薯九号进行大规模种植,该品种鲜食早熟,90天成熟上市,亩产10000-12000斤,广泛用于深加工及烤红薯。现在农场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参与种植,亩增收达4000元左右。”
大名县依托沙质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红薯等特色种植产业,从品种选育、绿色保鲜、智能化仓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产业链式全面发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引进深加工企业,努力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助农增收致富。
近日,河北大名县也发布了致大名在外老乡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此轮“奥密克戎”病毒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如您此时返大,路途中接触人员繁杂、不确定性因素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为减少返乡流动带来的传播风险,我们倡议,当前在外的大名老乡,特别是身处、海南、新疆等涉疫地区的老乡们,近期非必要不返大,为家乡疫情防控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日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大名县双台村“爱心餐厅”正式开业,解决了村里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让敬老爱老变得更有温度。
接近中午12点,“爱心餐厅”一笼接一笼的包子新鲜出炉了。伴着四溢的香气,双台村的老人们陆陆续续走进“爱心餐厅”,开始了今天的午餐。
大名县双台村有2300多口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常住的1200口人中,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1人,60岁以上280多人,留守儿童230多人。种种原因导致很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做饭愁”“吃饭难”。国研中心驻村杨玉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考察研究,引进县城里生意红火、干净卫生的“小四笼包”来村里开店,并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了更好地融入双台村消费水平,“小四笼包”爱心餐厅把小笼包改成了大包子,不管肉包素包,价格全部是1元。让不愿意做饭的老人和早起上学的孩子,不用出村,买几个包子就能解决一餐,既方便又实惠。店里的员工也全是本村村民,让村民不出村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付贵生告诉记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双台村成立了三家公司,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五礼记”,品牌下的系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等手段,销往全国。现在村集体收入可观,为村民办的实事也越来越多。
在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郭隆线岁的戴俊君情绪激昂地讲述着郭隆真在家乡反对裹足、封建包办婚姻、创办女子小学的故事。
熟悉英烈、读懂英烈,才能更好地传承他们的品质、精神和风范。同样出生于大名县金滩镇的戴俊君1981年入伍,1984年退役。多年来,他自愿做一名郭隆真烈士事迹义务讲解员,用心做好一名英烈故事的传播者。
在郭隆线年时间里,戴俊君一直奔忙在郭隆真事迹宣传的第一线年,戴俊君重新创作了大型历史长诗《隆真颂》《勿忘初心》。其作品《隆真颂》被大名县党史办出版的《郭隆真》一书编入其中。同时,为豫剧《郭隆真》剧本的编写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合理化建议。在经历了两年筹备后,豫剧《郭隆线月份进行了首演,全剧共分《探母》《密谋》《抗争》《》《谈判》《被捕》《斥敌》《别母》八场,演出时间约1小时40分钟,演职人员60余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作为金北村村民,他自幼对先烈郭隆线年前后,金北村成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青年民兵之家,郭隆真的故事是其重要内容。戴俊君作为金北村青年,自此便接任了郭隆真故事的讲解工作。慢慢地讲解变得得心应手,历史事件也烂熟于心。
2014年,金北村在支部办公大院建起了郭隆真故居纪念馆,同时在郭隆真故居翻建了三间西屋,分别以实物、展板(文字、图片)的形式宣传郭隆真事迹。
“只有我们自己心中有炽热的情感追求,才能把红色故事讲述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好。”戴俊君说,“每天我都在讲中学,在学中讲,变背诵为交流,变灌输为互动,从而提升自己的讲解服务水平。”正是这份坚守与执着,村镇相继邀请他做郭隆真故居纪念馆讲解员。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来郭隆真故居参观学习的客人络绎不绝,戴俊君义务接待了来自省市县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团体、学者、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403起,受众达34259人次。
前来参观的隆真小学学生崔晨曦说:“通过观看许多珍贵的图片材料,加上讲解员的讲解,我对党早期家郭隆真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体会到了当时的艰苦和不易。今后,我要倍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十九年来重复着同一件事,戴俊君始终没有感到乏味:“作为大名县‘惠民实践团’成员,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张铁集司法所院内种有一棵梧桐树,是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李宗泽于1984年所植,粗大的树干两个人都围抱不过来,枝枝丫丫的树冠遮盖了大半个院子。如今,这棵“三省同根树”已经成为冀鲁豫三省四县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的生动写照。
2019年5月,大名县发起组织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河南省南乐县共同签署《关于建设冀鲁豫连接三省连通民心的“新枫桥”实施意见》,建立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四县凝聚合力破解跨区域矛盾纠纷化解难题。3年来,原来的“三不管”变成现在的“都要管”,新时代“枫桥经验”成为当地的“金不换”,三省四县累计化解跨省纠纷1850余件,协议金额8000万余元,为当事人止损上亿元,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河北大名的老张和山东莘县的老王在京打工时相识,听见彼此熟悉的乡音,两名老汉立马认了老乡。2020年底,老王以儿子结婚用钱为由,向老张借走两万元钱一年多没还,老张打电话过去催要,没想到老王竟然不接电话玩起了消失。老张越想越怕,来到大名县张铁集司法所寻求帮助。
司法所受理后,张铁集乡调委会主任宋资超立即联系莘县王奉司法所所长周旭霞请求协助。得知老王已经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张铁集乡调委会委派调解员李宗泽迅速来到莘县,与周旭霞一起来到老王家。
老王坦陈,自己确实向老张借了钱,因为一直没钱还而心中有愧,才不敢接老张的电话。在李宗泽耐心劝解和张铁集司法所的主持下,老王和老张签订了还款协议,两人握手言和。
人民调解员能够顺利跨过省界进行矛盾调处,得益于冀鲁豫三省四县建立的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过去我们跨省调解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搭建起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平台,有了组织保障,理顺了工作机制,我们干起来名正言顺又事半功倍。”李宗泽说。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20个乡镇中涉边乡镇有10个,涉边人口4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9%,与邻省群众通婚、经商、物流等往来频繁,跨省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又化解困难,成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和堵点。
为此,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跨省一起办、服务全链条”为目标,大名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创新,携手山东莘县、冠县和河南南乐县建立跨省域社会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该机制由县级主建、乡镇部门主干,三省四县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村级等同级精准对接,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跨省纠纷调处联席会议,相关乡镇每季度召开跨省矛盾调处对接会,分析研判跨省域矛盾趋向,拟定省际共防共排共调措施,对重大疑难纠纷设置分流调处措施。
同时,大名县统一为四县30个涉边乡镇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及调委会印制了调解台账、调委会通讯录,统一调解流程,实现信息共享,畅通跨省矛盾纠纷化解通道,通过电话和微信群就能精准对接邻省矛盾纠纷调处队伍,跨省域矛盾纠纷调处实现“零障碍”。
2022年3月2日,大名县金滩镇司法所所长贾景增接到周旭霞的电话,请求合作调解一起经济合同纠纷。跨省域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随即启动,金滩镇调委会主任郭利军被指派对接协调。
2020年10月,家住金滩镇的陈某从莘县王奉镇王某经营的饲料厂赊购价值35200元的饲料,陈某写下欠条后失联。王某按欠条到陈某所在村讨账,村民都说没有此人。
此案标的不大,关键在于寻找确认当事人。对于熟悉社情的郭利军来说,这并非难事。经过两小时筛查,郭利军带领调解团队和王某找到了当地的陈某某,确定陈某某就是欠条上写明的陈某。
经过调解,双方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并经大名县人民法院金滩镇法庭予以司法确认。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后,王某激动万分:“我做生意多年,也打过官司,只有这件事,不但保障了我的权益,还没有花一分钱!”
矛盾化解不能仅靠调解员“一个人、一生情、一辈子”,更要有“一张网、一团队、一台戏”。四县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正是机制搭台、八方唱戏的典型。按照机制,三省四县吸收了“四面八方”的合力。其中,“四面”是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村委会;“八方”是司法所干警、派出所民警、法庭法官、村干部、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乡贤、“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
在此基础上,四县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在30个涉省界乡镇调委会、综治中心、司法所、法庭、派出所等成立160个工作室(平台),每月定期联合排查调处。在乡镇、村两级建立网格调解微信群,乡镇干部、司法所、法庭、派出所、各村调委会负责人员入群,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担任网格员,方便群众有问题能够及时反馈。
目前,大名县有调解员2043名,同时吸收村干部、法律明白人、乡贤和“五老”人员兼任调解员,实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人员力量达到4500余人,他们走千家、入万户,将一个个矛盾苗头化解消融,进一步充实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跨省调解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更大,为保障调解员的权益,保证机制持续长久运转,四县共投入600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仅大名县就投入3000万元。各县科学制定可量化、可操作、可考评的指标体系,按照素质、执业纪律、工作业绩等标准将调解员分级,根据调解员等级和案件等级给予补贴,让矛盾化解人员“汗不白流,心存温暖”。
2022年4月18日,老李夫妇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张铁集司法所求助,称自己在莘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请求工作人员帮忙调解。宋资超与周旭霞取得联系后,约定在莘县跨省域社会矛盾化解数字指挥中心查看案发现场,商议共同解决方案。
双方很快见面,在两地司法所及莘县的共同调解下,一天内就达成调解协议。了解到老李夫妇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宋资超先行垫付了赔偿金8000元。
“近年来,跨省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多亏了跨省域社会矛盾化解数字指挥中心,在化解交通事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莘县大队相关负责人说。
大名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县级跨省域社会矛盾化解数字指挥中心,在乡镇设分指挥中心,集矛盾发现、排查、预警、分派、化解、反馈于一体,实现矛盾化解科学精准、高效普惠,达到“一屏观全县、一网管全县”的工作目标。其他三县积极跟进,并整合环保、交通等数字智慧资源,集综治、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法律服务等职能于一体,加大对跨省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协调与指导,推动跨省域矛盾化解及全县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省四县跨省域社会矛盾化解数字指挥中心的建立,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从碎片治理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让基层社会治理有了“千里眼”,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起起跨省域纠纷案件顺利化解,一件件暖心惠民实事纷纷落地。依靠跨省域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三省四县形成有组织管事、有章成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地理事、有“法”解事的“六有”工作格局,成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在此机制示范带动下,冀鲁豫三省多地已在农业联合执法、税收、行政审批跨省通办等多领域开花结果、惠泽百姓。
矛盾化解为社会祥和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治保障。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大名县诉前调解率达到47.31%,治安发案率同比下降11%,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6.3%,全县到市以上信访量同期下降70%以上。2021年,大名县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增速位于邯郸市前三。